三一、父親 我父親自老祖父手中繼承兩分餘水田。當時他年輕力壯,勤於耕耘,一心想把貧窮的家境帶向小康。 兩分餘稻作,足可供應全年所需的糧食,但這小小的一塊耕地,卻無法滿足我父親的壯志與雄心。除了四處打工外,他也做臨時佃農,那就是:利用兩期水稻的間作,在地主的農田栽種甘藷、青菜、蘿蔔、薑等作物,成熟時各分一半、各自採收。那時候我已稍微懂事,也經常在不同人家的土地上幫父母工作。 「願做牛,別怕沒犁拉。」這是我父親的座右銘。除了精耕自己的田園外,他還拼命找機會工作、工作、工作。連溝渠岸的空地都能闢出一方方小菜圃,能提供佐食蔬菜,當然就能減少買菜的開銷。勤勞、簡約,持之以恆,經過二、三十年的苦心經營,他終於又買了兩塊自己的土地,此後就不必再在別人的田裡費苦心。 我父親是一個盡職、盡責的標準農民。家庭經濟好轉,一點兒也未減損他對田園工作的用心。有一塊他購買的土地,後來改種番石榴。在偉恩颱風後,工廠與住家搶著修復而使工資高漲,進口關稅降低而使水果價更廉。整理被颱風毀壞的果園,需要很多時間與精力,四周鄰田的主人都放棄整理,而去賺取高額工資,唯獨我父親,他自詡「老了!沒人要了!」一步、一步把果園復原。 不出兩年,周圍的果園都變成蔓草荒煙。牽牛花與幾種葛藤非常頑強,它們不斷地竄過桂竹籬笆,往我家的芭樂園挺進。我父親走過日據時代,常自誇有「永不退縮」的武士精神。這次他終於印證了:以鐮刀和除草劑,向四面包圍而來的蔓草抵抗,自始至終,沒有退卻,也沒有投降。 以上是八十五年四月二十一日江安燃先生在臺灣新生報、新生副刊所發表的文章。解析如下: 一、「第一親,父母恩。」任何人都一樣,父母是一生中最親密的兩個人。以「父親」或「母親」為題來寫作,應該是最簡單、最能發揮的題目,命題者也將代復一代,經常有人會以此命題。 二、無論是否有考試需求,有心寫作的人都應該草擬幾篇「父親」與「母親」的文章。即使從小就沒有父母,那種渴望之心、羨慕別人之情,依然可以寫一篇動人的好作品。如果連這兩個題目都寫不好,有愧為人子女,也不可能寫出其他題目的好文章。 三、九十五年五月,補教業者舉辦「基測作文模擬考」,題目是「○○的一句話」。如果以「父親的一句話」「願做牛,別怕沒犁拉。」當可寫一篇好文章。
2
留言列表